有一位媽媽,和28歲的兒子吵架,導火線是一個吹風機。 就讀研究所的孩子去日本畢業旅行,帶回媽媽託他買的電器,媽媽認為不好用而多唸了幾句,兒子大發脾氣,責怪媽媽每天在外面出錢出力做功德,卻不關心他的生活,要他代買還不給錢。

IMG_2245_结果.JPG

兒子很不平的說,「學費和畢旅費用都是我自己打工籌錢,幫你買東西你不付錢還嫌貨差!」苦惱的媽媽在我的工作坊裡抱怨:「都28歲了,需要用錢不就該自己想辦法?我到現在還供他吃住啊!還要我怎麼關心?」況且一路拉拔兒子長大都沒跟他算錢,現在居然跟她要吹風機的費用!

的確,孩子小時候,父母應給予全然的關愛和照顧,到了成年,孩子就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。 這樣的觀念並沒錯,但這位媽媽的矛盾是,既鼓勵孩子繼續念書、又要他負責自己生活所需,而且雙方事先沒有共識,就容易產生問題。

吹風機只是火線,雙方對「付出」的責任界線沒拉清楚,才是火種。孩子研究所期間打工,在學業和工作兩頭燒,眼看媽媽熱衷慈善四處捐錢,自己卻要日夜辛苦掙錢繳學費和旅費,如今聽話遠在日本幫忙買物品,媽媽沒給錢還怪東怪西,自然心生不滿。 我從孩子的聲音讀到,他希望得到媽媽的體恤,即使只是心情上的慰藉都好,似乎他並沒有把媽媽對他的一切付出視為理所當然。

IMG_2247_结果.JPG

我帶著媽媽去理解「建議」和「支持」的不同。孩子大了,要練習做自己的主人,例如大學畢業後要就業、繼續深造、或者半工半讀,父母可以給建議,但尊重孩子的決定。父母對孩子的支持則要拉界線,意即要說明清楚支持到什麼程度、範圍,沒有講清楚就容易被假設為全然支持或照單全收,彼此認知有差距,後續當然容易引發衝突。

從前面這個例子來看,媽媽事先沒講清楚,似乎被孩子解讀為父母會照應所有開銷,事後孩子還產生「別人比我重要」的誤判。 如果母子細談過,而孩子想要繼續讀書,雙方進一步談妥讀書期間的學費、生活費由誰負擔,就能減少紛爭;若是父母無力負擔,那孩子也能即早選擇是否要續讀研究所或是重新評估規劃。

溫柔而堅定的拉界線是需要學習的,親子間即早開始練習愈好。不僅是物質條件上的界線,也包含心靈上、相處上的界線,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自己想清楚、提出解決方案來討論,家長給予建議而不干涉。 重點不在於主宰或操盤孩子的人生,而是讓父母成為孩子最有力的後盾。

 

歡迎加入LINE@「關係動力學院」

LINE@.jpg


關係動力學院是由夏惠汶博士所創辦。

關係動力學結合東西方哲學精要所建構而成,是全世界第一套運用中國古老智慧老子、莊子、易經,因應後現代現象,發展出一套結合觀念與實踐之論述。探討關係與動力的核心意義,以解決人們生命中的困境,消融關係中的阻抗、化解關係中的壓力,包含工作、家庭、個人等;找到結構性困境,重新調整及轉念,驅動人們自發性改變,讓關係中的能量能夠持續正向流動,讓人們圓融人生,邁向幸福!

arrow
arrow

    關係動力學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