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關係動力教育基金會】 營業時間:週一~週五8:30-17:30 ☎ 2708-7126 聯絡人:黃馨瑩小姐

我的工作坊裡有位年輕媽媽,她與先生同在職場打拼,把一歲三個月的孩子託給婆婆照顧。 最近她為了孩子在婆婆家的飲食健康問題,困擾不已,向我提問該怎麼拿捏,才能與婆婆保持和諧的關係,但又能達成自己的期待?

IMG_2195_结果.JPG

她認為給小朋友吃的食物不宜攝取太多鹽分,但婆婆保母卻覺得這個年紀已經可以吃跟大人一樣的食物。 儘管媳婦委婉建議盡量讓孩子少吃一點鹽或加工食品,但「婆婆保母」只是虛應故事,仍舊按自己的方式給孩子吃。

我的回應是:如果孩子是你帶,大可按照你想要的方法來帶。如果不是你帶,做法上自然有所有轉換。你和丈夫因為現實種種考量,選擇把孩子託給公婆照料了,怎麼自己又如同教練或裁判在比賽現場一般,不時吹哨子說婆婆這樣做不對、那樣做犯規?

想想看,若是你今天搭上計程車,不停指揮人家左轉右轉、一下加油門一下踩煞車的,這豈不在逼運將大哥把你趕下車? 司機只需要你告訴他要去哪裡,不需要你教他怎麼開車。既然是乘客,就不用反客為主,是不是可以先跟運將討論一下目的地和行程?由他安排路線,你也比較省事,因為駕駛才是操控方向盤的人。

文章標籤

關係動力學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一位媽媽,和28歲的兒子吵架,導火線是一個吹風機。 就讀研究所的孩子去日本畢業旅行,帶回媽媽託他買的電器,媽媽認為不好用而多唸了幾句,兒子大發脾氣,責怪媽媽每天在外面出錢出力做功德,卻不關心他的生活,要他代買還不給錢。

IMG_2245_结果.JPG

兒子很不平的說,「學費和畢旅費用都是我自己打工籌錢,幫你買東西你不付錢還嫌貨差!」苦惱的媽媽在我的工作坊裡抱怨:「都28歲了,需要用錢不就該自己想辦法?我到現在還供他吃住啊!還要我怎麼關心?」況且一路拉拔兒子長大都沒跟他算錢,現在居然跟她要吹風機的費用!

的確,孩子小時候,父母應給予全然的關愛和照顧,到了成年,孩子就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。 這樣的觀念並沒錯,但這位媽媽的矛盾是,既鼓勵孩子繼續念書、又要他負責自己生活所需,而且雙方事先沒有共識,就容易產生問題。

吹風機只是火線,雙方對「付出」的責任界線沒拉清楚,才是火種。孩子研究所期間打工,在學業和工作兩頭燒,眼看媽媽熱衷慈善四處捐錢,自己卻要日夜辛苦掙錢繳學費和旅費,如今聽話遠在日本幫忙買物品,媽媽沒給錢還怪東怪西,自然心生不滿。 我從孩子的聲音讀到,他希望得到媽媽的體恤,即使只是心情上的慰藉都好,似乎他並沒有把媽媽對他的一切付出視為理所當然。

文章標籤

關係動力學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有一對在銀行界高層服務的夫婦朋友,退休後本該過著享受人生含貽弄孫的生活,卻常常為兒子的工作而煩惱,還常常發生衝突。

IMG_0458_结果.JPG

他們的兒子已經30歲了,偶而去找工作,但找到了不是說不合適就做不久,說不喜歡就離職。夫婦倆不明白,一男一女一樣的生養,女兒早早獨立到國外就業自立,但兒子卻是一事無成?

我問夫婦朋友,當孩子說不想上班的時候你怎麼回應?媽媽說會碎念兒子不長進沒出息,也會唸他沒定性之類的,苦口婆心相勸,但兒子充耳不聞。

我再問,那他找到新工作的時候呢?你又怎麼說?媽媽回答說,就會關心他找到什麼樣的工作、待遇福利怎麼樣、公司規模大小如何,並依據她在職場的經驗分析利弊得失,哪些沒前景、沒發展等等條件加以檢核。

文章標籤

關係動力學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前幾天一對香港來的母子與我會面,聊天時母親談到,她以前打兒子一路打到他七年級(國一)。問她從什麼時候才停手,母親說不記得了。那孩子對媽媽說,妳是打人的,當然不記得,我是被打的,我記得很清楚。

IMG_0721_结果.JPG

這孩子在七年級的暑假,到臺北參加我的工作坊,上台做了個案。他說因為學會了保護自己是自己的責任,所以跟媽媽說,你上了課還是打孩子,我就要跟夏杯說。

「所以,不是媽媽改變,是我學會保護自己了,媽媽愛面子就不再打我了」。孩子提出他的觀察報告。

過去只要孩子不服管教、回嘴反抗,這位媽媽就會動手教訓。後來兒子在上過我的課後,有勇氣跟母親說,打人是野蠻的行為,像他自己雖然也想出手,但還是把手放在口袋裡面,所以也請母親不要再野蠻,學學文明人的舉動,把手放在口袋裡。母親因此不好意思再動手,慢慢的,就不再動手打人了。就我的觀點,這也是孩子的改變,讓母親也有所改變。

文章標籤

關係動力學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位女士來找我求援,她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媽媽,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。

IMG_0326_结果.JPG

這個媽媽對兒子悉心栽培,也十分留意和尊重孩子的意向發展。 這個就讀高二的孩子對科學領域很有興趣,自小常受薦參與國際科學展覽,嚮往成為美國NASA工程師。

然而今年暑假期間,孩子自海外科研營回來後,卻決定要轉組,結束一直以來的科學夢。 媽媽不解也難以接受,覺得自己用心盡力陪孩子討論、探索、選擇,孩子也一向努力學習、爭取表現,結果現在兒子竟然中途放棄! 就連在學校長期陪伴兒子的資深老師也深感挫折,自責是不是沒有能力幫助學生釐清志向、白忙了一場?

就我的觀點來看,這個例子是成功的,成功之處在於小孩很清楚的知道了自己不要什麼。

文章標籤

關係動力學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